|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今日要闻 领导关怀 党建风采 国际合作 国内合作 项目推介
政务信息 高层访谈 地方资讯 红色文化 理论园地 精彩视频 艺术赏析 先进典型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东 深圳 河北 河南 山东 吉林 辽宁 黑龙江 山西 浙江 安徽 江苏 云南
海南 贵州 四川 江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广西 陕西 甘肃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新疆 西藏 港澳台 新疆兵团

  点击排行榜

· 吕有柱在新疆工作站调研指导 

· 吕有柱 

· 吕有柱在新疆工作站调研指导 

· 沙湾县力争打造“旅游休闲之都” 

· 首届食品与国家安全高峰论坛暨食安中国万里行启动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 

· 王心祖 

· 张瑞奇 

· 姜元军 

· 吕东昊 

·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经济委员会领导在遵化调研 

  最新资讯

3月8日:人代会审查计 

2016-3-8

中央首轮巡视“回马枪 

2016-3-8

习近平为何反复强调规 

2016-3-5

正风肃纪,把纪律挺在 

2016-2-4

新华社评论员:抓好战 

2016-1-31

习近平:准确把握和抓 

2016-1-30

习近平向全军老同志祝 

2016-1-29

习近平致电祝贺阮富仲 

2016-1-29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红色文化 > 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

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15-12-07 14:40:58   浏览:529次  字号: [大] [中] [小] [收藏]
张全景2015年12月07日09:2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原标题: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  在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独特的红色文化。红色代表着希望、胜利、创造、勤劳、勇

张全景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

  在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独特的红色文化。红色代表着希望、胜利、创造、勤劳、勇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等,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最生动的象征。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红色文化,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迷茫委顿、备受欺凌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实现了由落后衰败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它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各种文化中,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尤其应注意发挥红色文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一个时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竭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他们否定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道路,鼓吹所谓“普世价值”、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挑起事端,制造民族分裂,妄图使我们改旗易帜。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红色文化百炼成钢,是抵御西方腐朽反动思想文化侵蚀、防止“和平演变”的利器。应充分认识其内涵、意义,切实用好这一思想武器。

  弘扬红色文化,最根本的是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重点把握列宁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恩格斯所讲的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毛泽东同志的系列论著。同时,要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掌握识别真伪的武器,从思想上武装起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保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认识的清醒和统一,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弘扬红色文化,还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引导。应通过加强革命历史、传统文化、国情社情等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筑牢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道德防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13日 07 版)

                                       责编:吕有柱 

相关链接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管理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工作网
地址:北京市大有庄100号    咨询热线:010--52879530               信箱:gjjjjs@sina.cn